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很多人忽视了!这才是孩子的第一条起跑线…
很多人忽视了!这才是孩子的第一条起跑线…家里铺一张地垫,草坪寻一块空地,700多个身穿道服的孩子在各自的“赛场”上,对着镜头一板一眼操练起来——这是中国空手道协会日前举办的首届“型”线上公开赛的一幕场景。“让孩子练空手道,为的是强健体魄、磨练意志。”看着儿子何嘉栩勇夺幼儿组冠军,父亲何文勇满脸自豪。
今年全国,体教融合、青少年健康的话题得到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。“要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。体育对孩子的正向影响是长久的、持续性的,需要不断积累加深。”在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篮协主席姚明看来,关心孩子就是从根本上关心国家的未来。
2017年,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任海江曾前往国外中小学“取经”,感受到理念上的差异,“国外对学生体质的硬性要求并不强,比如不会要求50米达到什么成绩,而是更看重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团队意识、坚韧精神、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品质。”
目光投向我们的校园,多年来已不鲜见的“小眼镜”“小胖墩”则提醒人们,青少年体质的一些“硬指标”的确是成长中的短板。由此,儿童体育教育更多侧重提升运动素质指标,体育课主打“跑跳投”,缺少“一技之长”的培养,但这种方式较难激发主动锻炼的兴趣,体育测试反而令有些孩子产生畏难情绪。
能否从“快乐运动”入手,由“田径思维”向“球类思维”转化,吸引学生更广泛、更主动参与运动,在此基础上收获身心的双重强健,这样一种思路值得重视。
百余年前,教育家蔡元培提出“完全人格,首在体育”的理念,如今得到学校和家长越来越多的共鸣。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,体育能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胜利和失败,培养拼搏到底、永不言弃的精神素养。”中国奥委会李玲蔚举例说,一些青少年成长中出现心理波动,运动是缓解压力、调节情绪的良方。
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罗冬梅指出,当前儿童体育教育的科学性尚显不足,比如过多采用竞技训练的方式,或单一注重某一运动能力的迅速提升,并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。“要给孩子运动一个宽松的环境。低年龄段主要靠玩来打基础,在体育游戏中逐渐培养各种能力。”
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,不能靠“说服”,必须在实践中体验和历练,最终化为成长的内生动力。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李相如提到,现在有些体育老师讲得太多、纠错太多,应该多鼓励多引导,激发孩子们的运动乐趣,帮助他们树立信心。
今年四月9博体育官方网站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会议指出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锻炼意志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。”全面阐释了体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多元价值和重要意义。
任海江所在的清华附小,近几年对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给予经费等多方面支持,每天体育教学都包含一节自主选修课,有9个项目供学生选择,课外还有各类体育社团,每年举办10项赛事。“从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,让孩子们掌握一技之长,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。”任海江说。
当下,专业师资、场地等问题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瓶颈,不少学校尝试借助“外力”来丰富校园体育内容。“我们和周边多所学校合作,在体育社团或兴趣班教孩子们打棒球。”北京烈光少儿棒球教育创始人张宁介绍,他们每年都要向学校提交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。社会培训机构“进校园”可以有效缓解专业教练不足的问题,也为项目推广助力不少。
以往数据显示,我国青少年参与校外锻炼的比例不到10%。如今,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变,各种青少年体育培训班、社会体育俱乐部、体育冬夏令营等如雨后春笋,项目也从传统的游泳、球类拓展到花滑、帆船等较为小众的项目。
在万国体育首席执行官张涛看来,学校体育主要以普及为目标,如果要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和技能,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可以发挥更多作用。万国体育成立10余年来,培养的击剑爱好者已有十五六万人,北京市举办一个小学生击剑比赛,就有上千人参加。“我们的课程设置做了本土化调整,没有机械照搬国外。更注意结合中国儿童的身心特点,兼顾兴趣和专业性。” 张涛也坦言,近几年,社会儿童体育培训机构增长很快,反映出旺盛的需求,不过机构质量良莠不齐,规范化、标准化发展尤为重要。
每天傍晚,6岁的天津女孩安妮总会缠着爸爸在小区里跳绳、玩轮滑。其他“遛娃”的家长们也逐渐参与其中,不知不觉,社区亲子体育时间大受欢迎,大人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。
“社区是青少年除了校园以外的主要活动场所。但现有的社区健身设施更多是为了满足中老年健身需求。这些器材对于儿童存在一定风险隐患,很多地方做社区健身设施改造时,也忽略了小孩子的需求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认为,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足,社区体育文化缺失,使得有组织、成规模的青少年社区体育在我国开展仍比较薄弱。
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,运动启蒙和兴趣培养更多起始于家庭和社区。社区体育在发展中理应关照孩子们的成长。杨扬建议,按照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体育能力发展需求,分类科学制定标准,提供按年龄分层的社区青少年专属设施,并完善相关标准。比如为低龄儿童设立攀爬架、滑梯、秋千等,为青少年提供篮球、足球、乒乓球、轮滑等运动场地和设施。
让体育元素渗入成长的更多空间,一方面需要补齐硬件短板,另一方面,儿童体育社团、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等“软件”建设也不可忽视。“家长和孩子们在社区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,不仅营造体育氛围,也能拉近亲子关系、邻里关系。”杨扬说。
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这句话埋在多少爸妈的心里。在成长的道路中,健康应当成为第一条起跑线。在人生的跑道上,强健的体魄和丰盈的人格,最终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能跑多稳、跑多远。